近年来,信息工程学院响应国家“新工科”建设的号召,始终秉承“厚德明志,笃学力行”校训和“勤学睿思、厚技载道、数研岐黄”院训,聚焦贵州重点产业规划,以培养医工交叉信息技术人才为己任,服务面向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,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积极探索医工交叉深度融合新路径,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专业建设亮点频现
优化专业布局。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,学院积极开展动态调研,对专业设置进行战略性布局与优化。现开设医学信息工程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本科专业,在校学生748人。今年7月,新申报智能医学工程和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两个本科专业……确保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,独具特色的医工融合专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。
创新课程体系。对传统计算机科学、电子信息等课程进行升级改造,引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前沿技术,构建“理论+实践+创新”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,增设“医工结合”实验课程、项目式学习(PBL)、企业实习实训等多元化教学模式。课程实践总体比重超过30%,具有综合性、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内容数量占比超过80%。2022年立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;2023年,3门课程立项省级“金课”,9门课程立项校级“两库”项目建设;2024年立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。
人才培养成效凸显
创新跨学科教学法。积极推进“双导师制”,打破学科壁垒,开展跨学科教育,由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和医学领域专家共同指导学生,使学生在掌握扎实信息技术基础的同时,深入理解医学知识与应用场景。通过开设医工交叉学科选修课程、组织跨学科讲座与工作室,培养学生跨界思维和综合能力。目前,学院已与4家企业、医院开展深度合作,共建中医互联网医疗研究中心、实习实训基地。
着力创新能力培养。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“数学建模竞赛”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,以赛促学,以学促用,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。近三年,学院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,其中国家级2项,省级4项;年均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奖项30余项,其中国家级近10项。特别是在医工交叉领域,学生团队在智能系统、数字平台和网络与数据安全应用等创新项目上成果喜人。
就业创业“双提升”。得益于精准的专业定位和高质量人才培养,学院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5%左右,最终就业率超过93%。众多毕业生被高新技术企业、医疗机构、知名院校等录用,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。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、入伍参军、选调考公等,依托所学知识和技能,在智慧医疗、健康大数据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开拓出一片新天地,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。
学科建设提质增效
2016年8月,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下,信息工程学院组建成立。现有从事教学、科研、网络技术管理的专兼职教师37人。近三年,共引进省管专家1人,博士6人;培养学术带头人、学术骨干5人;增列硕士生导师5人,博士生导师1人,新一批硕导遴选工作已启动。推选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等理事和常务理事7人,学会会员10余人次;外派培训学习6人次,1人获工学博士学位。
学院群策群力顺势而为,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。已申报贵州省中医药产业人工智能应用工程中心,联合贵州财经大学拟申报贵州省算网融合重点实验室,参与学校产业研究院的建设等,为医工交叉学科研究提供坚实支撑。
依托中医学一级学科,学院2022年9月首次开展中医药工程学招生和研究生教育;2023年启动电子信息专业申报和建设工作,2024年8月获教育部批准,拟于2025年9月招生。围绕医工交叉前沿领域,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,省级科研项目3项,涉社会服务经费逾200万元;教师团队先后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信息工程学院将始终牢记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初心使命,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继续深化医工交叉与融合,为区域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“信息力量”。